{{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智慧能讓我們的夢想足以宏大,以致於我們追求中不迷失。──OSCAR WILDE
「謹以此引言,總結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對下一世代的建議。」茱麗葉.勒彼里耶。
玻璃,這種矛盾的材料是我藝術探索的基礎本身。
它既透明又不透明、易碎又堅固,穩定又不穩定……可以是固態或液態的,如液體般毫無秩序,卻又如固體般凝止。儘管外在看似穩定,但用科學語言來說,這是一種不穩定的原子結構。
我的雕塑著重於表現這種不穩定的物質的流動,將這些「正在運行中的力量」用玻璃讓它們在時間與空間中停住,彷彿一股行進中的浪潮被冰凍。這個凝止的畫面,如同一個攝影的瞬間。我喜歡製造一種懸置時間的意象,這個懸置停止在已發生(也就是發展中的形狀)與即將形成(持續對材質探索的想像)兩者之間。
Triptyque forme libre 自由式-我們之間 20 x 7 x 19CM
我的作品比較接近抽象藝術,這提供了一種精神視野,它會介入觀者的無意識與想像裡,而觀者可以自由地接收並投射出他們想要的感受。
Pâte-de-verre是一種透過脫蠟鑄造,讓玻璃在耐火石膏模具中成型的技術。玻璃和脫蠟鑄造,是一種相當具有個性的物質和技術,必須透過一次次實作累積經驗,掌握訣竅,才能創作出想表達的材質、色彩與外型。
每件雕塑都必須運用直覺、經驗,有時甚至需要即興。創作的過程,從第一秒開始到完成,中間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工序,作品隨著工序和時間的推移持續發展著它的面貌,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會處在一種「不確定性」之中。
我的創作所展示出來的最終結果,從來就不是我一開始所想像的結果。每個工序,每個突如其來的改變,不管是觀念性的、物質性的,甚至是一個動作一個工作的手勢,都會影響作品的成功或成形,使它在創作過程中持續變化著、發展著,甚至改變最後呈現的狀態。
我把「空無」看作是一種雕塑性物質,也是對我們和宇宙的關係拋出疑問。我的雕塑都是一種具有張力的自由型態,迫使這個材質瀕臨破裂的門檻。彷彿將一種圖像語言具體化,在它們的行進間被凝結。也因此,造成一種經過長時間創作而來的結晶印象。
如果說創作是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天馬行空的,那麼執行時剛好相反,必須非常嚴謹且科學。
Pâte-de-verre這種技術需要大量的科學知識。儘管在製作過程中存在很大一部分未知的狀態,但創作的步驟卻是必須遵循且不可更動的規則:比如透過氧化物著色、玻璃受熱時的流動與化學有關;石膏模具的耐受性與物理有關,計算玻璃重量、石膏重量所需的數學,製作蠟模需要的幾何學。
為了用玻璃創作,我們必須認識、理解這個材質。我把玻璃當作我藝術探索的基礎,就像我前面講到的,這是唯一一個具有不穩定原子組成的材料。如液體般無序,如固體般凝結。我專注於在曲線中表達出這個不穩定材質的流動感。我並不是一個科學家,也沒有相關背景,但是這個世界讓我著迷。這就是為什麼我借用了許多科學概念和理論來命名我的作品。它們不僅呼應了這個材質,也與我創作過程中的行為有所連結。
Coriolis 愛有萬引力 29 x 19 x 27 cm
例如,Coriolis(中文名:《愛有萬引力》)就是來自科氏力的聯想,它是大量空氣和旋風的運動的表現。這件作品的形狀靈感來自龍捲風衛星圖像。
Principe d'incertitude VII 愛的春變幻 VII 27 x 15 x 35cm
Principe d'incertitude (中文名 :《愛的春變幻》)是對德國物理學家Werner Heisenberg的「不確定性理論」的參考,這個理論最主要說明的是我們不可能精確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我覺得這個理論與pâte-de-verre的技術非常呼應,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玻璃在窯爐中,如何結合、變化,以及最終會出現什麼樣的作品。
Möbius 永不止息 40 x 22 x 19 cm
Möbius(中文名 :《永不止息》)是借用莫比烏斯環的幾何結構,它同時是無限的象徵。
所有這些科學原則對我而言亦是讓我的創作扎根於具體現實的一種方式。我運用抽象形式,好讓觀者得以將他們期望看到的東西投射其中,而理性理論的召喚則讓雕塑在現實中有所定位。
我們在宇宙中觀察到的無形力量、影響著世界運行的永恆定律,這些不變的原則,卻帶來變動的力量,就像行星的轉動成就了我們的四季,帶來生物(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的生存和死亡。世界不斷變化,變動中的是物質性的東西(生老病死),但永恆的是不變的原則(磁力、數學……)。
您對亞洲的印象如何?
亞洲文化一直是我很大的靈感來源。 當我讀著相關書籍時,我深受亞洲對世界的看法所震撼:亞洲講求的是天地人之間的平衡。與萬物和諧共處,與時間、萬物的週期輪迴和諧共處。我覺得這種將世界視為一體的想法既魔幻又非常根本、精準。
在這個領域,或像前面提到的物理原則等等,我並不是專家,不過在我閱讀過程裡,經常看到「氣」的概念,它在法文被譯為"souffle"(氣息)或"énergie vitale"(生命能量)。 這樣的想法對於身為歐洲人的我而言是相當迷人的,世界順著一股「氣」運行,這股氣連結了人與萬物, 這股能量在我們的身體裡運轉,而且還能透過針灸穴道、透過氣功來引導,刺激。所謂天地人的和諧,也表示著「生命能量」可以自由的在我們體內運轉,並維持著我們的身心健康。
除了智性的啟發之外,我也在氣的概念與我的作品形貌中找到類比性。著手處理雕塑時,我一直試圖將之視為一種能量部署、開展。當我完成那些蠟模時,無論是作品本身或在我的手勢動作之中,我會扭轉素材直到瀕臨碎裂的極致。而在它們的概念上,我總是試圖表現一種流動、被凝止、結晶於玻璃之中的能量。
我認為 Effusion II (中文名 :«繾綣»)是目前最能夠代表我的一件作品。一方面是因為「Effusion」這個標題本身就表現了液體滲出、流溢的動作(跟玻璃這個材料在模型裡融化時的流動非常呼應),同時我們在法語中也說"effusion de joie",意思是當我們任由情感自由奔放時,那種喜悅洋溢的狀態。此刻我這樣回答您時,我感受到我創作中的豐盈圓滿,我成功擺脫了技術上的限制而能夠恣意創作,不必懷疑作品能否完成。
Effusion II 繾綣 II 70 x 30 x 15cm
展覽開幕時,Juliette親自在展場為大家導覽這件目前為止最能代表自己的作品
註 : Effusion,名詞,兩種意思。一種指強烈情感的抽象狀態,比如真情流露、熱情洋溢;另一種就是物理現象的流出、滲溢。比如流血、瓦斯漏氣等。
我通常會依據心情聽各種音樂。當我想要專注時,我發現自己喜歡聽古典樂,特別是巴哈的鋼琴作品,可能因為我也會彈鋼琴,而且我發現巴哈的創作具有很好的和諧性和完美的節奏,非常接近數學的結構。所以我在自己的創作中,也用了相關的音樂術語作為作品的名稱,比如contrepoint(中文名: «協奏 II-愉悅的慢板»)或Thème et variations(中文名:«愛的痕跡»)。
Contrepoint II 協奏 II-愉悅的慢板 46 x 30 x 17cm
我回想十幾歲喜歡聽的音樂,例如法國說唱樂隊IAM或NTM,我現在發現在這些充滿反抗精神的音樂創作中,其實充滿著韻律和數學,就像巴哈吸引我的理由一樣。同時我也聽Elle Fitzgerald或Junior Wells等爵士樂和藍調,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小時候家裡總是充滿著這些動人的音樂。
Contrepoint III 協奏 III-昂揚的快板 40 x 27 x 20 cm
當然,Pâte-de-verre不是一個隨機的選擇,它更像是一種遺產,一個家族傳統。我已經拿到了一手好牌來追求這個藝術之旅,但我不想讓Pâte-de-verre選擇我,而是成為選擇它的人。起初,我選擇透過研究不同的藝術媒介來逃避Pâte-de-verre。我喜歡和空間量體有關的創作,因為它最適合我,我可以發現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技術。
曾一度試圖逃離家族傳統的Juliette,在巴黎接觸各種藝術形式和媒材後回到家鄉,
發現深愛玻璃創作的血液早已悄悄流淌在自己的身體裡。
在父親過世後,她沒有任何猶豫地決定繼承工作室。
現在,她的創作工具幾乎都是她的父親使用過的;一百多年前她的曾祖父使用的窯爐,也在她的工作室不遠處。
如今她已經成為Leperlier家族第四代唯一的傳人。
但當我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材質之後再回來接觸玻璃和Pâte-de-verre時,我發現自己內心深處開始非常渴望運用玻璃和Pâte-de-verre創作。所以在我的學習結束時,我最終決定不再困擾Pâte-de-verre這個技術是否來自於我的家族,而是開始對這個技術,玻璃這個材質進行新的探索,並試圖突破創造的極限。對我而言,Pâte-de-verre是不同工藝和藝術技術的綜合體,需要大量的雕刻,成型,玻璃,鑄造,成型,拋光方面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關玻璃化學和物理知識的知識。這是一種從材料到另一種材料的預期和投射的工作,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來豐富、熟悉,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即使沒有我的家族,我仍會被「玻璃」這個材質吸引。
(由左至右)Étienne Leperlier 艾蒂安.勒彼里耶和Antoine Leperlier 安東尼.勒彼里耶分別是Juliette的父親和叔父。
一個家族,經歷四代,一百多年來,這個房間這張椅子,見證著世世代代的傳人們,見證著他們的脫蠟鑄造與創作。
如果我沒有機會研究玻璃,我想我仍會選擇一個擁有創造性的工作,應該還是會選擇雕塑,因為我喜歡空間量體並與材料接觸,我可能會選擇陶瓷,因為它像玻璃一樣都是"art du feu"(火的藝術)。
我對楊惠姍小姐深表敬意和敬佩。她身為一名演員在到達榮耀最頂端時轉而進入藝術領域創作,掌握如此複雜的技術,成為一名琉璃藝術家,她的創作昇華了玻璃這個材質。
每個作品中都存在著藝術家的某一部分,楊惠姍小姐將她的信仰和生活哲學放大並且用這個材質表達,並且包含著複雜的技術,還有創作的尺寸大小、重量,甚至運用材質的透明度使重力消失,讓創作如詩歌一般。她的作品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藝術家楊惠姍的創作《無相無無相-金光明菩提願》於2016年被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典藏,打破該博物館開館以來典藏紀錄,成為第一位被典藏作品的女性華人琉璃藝術家
當我欣賞她的創作心中感受到由衷的欣喜,特別是《無相無無相》系列,佛像和花在透明的材質中,像是受到永恆的保護。它們使我們面對漸漸消失的圖像,這些圖像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中出現或消失。楊惠姍小姐的創作已經超越材質本身,令所有觀賞她作品的人也受到提升。
當年藝術家楊惠姍自33歲開始自學脫蠟鑄造,差不多正是Juliette現在的年紀
更多茱麗葉.勒彼里耶⇒感謝媒體熱情報導:
【烈火冰心 百年玻璃世家傳人:玻璃藝術像病毒】
https://goo.gl/4KVAyf
【法國百年玻璃世家傳人 我的名字叫茱麗葉】
https://goo.gl/vYGHF1
【「玻璃藝術可讓人獲得智慧」 法國玻璃新星茱麗葉】
https://goo.gl/6EqHk4
展覽日期:2018年9月2日──10月31日(每周三休館)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17:30以後停止售票(全票200元,學生票150元,敬老愛心票100元)
展覽地點:琉璃工房 博物館.咖啡 LIULI Museum.Cafe(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池畔,建議由忠孝東路4段553巷進入)
服務電話:02-2766-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