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楊惠姍帶著琉璃佛像創作,到歐洲巴黎;同時間,一位美國神父,四十餘年前渡海來臺,籌備兩年的玻璃畫義賣會也即將在臺展開。一東一西,卻不約而同,同時選擇玻璃材質、選擇佛像為創作語言。是巧合?還是佛陀魅力太大?
當法國人說,楊惠姍的佛像創作,不完全是宗教概念;臺灣丁神父畫的「佛陀」玻璃畫,也早已跨越宗教派別的狹窄藩籬。
這幅佛陀玻璃畫,為神父引來一些質疑聲浪。但神父不以為意,反而將它做為義賣會的主視覺。而我們不禁好奇,怎樣的因緣際會,會讓一位神父喜歡佛陀?
神父說:「只要是向善,那麼你的神和我的神,名字是否一樣,又有什麼關係?」答案出乎意料的簡單,簡單的直指人心。
丁松青,美國人,8歲立志當神父,24歲來臺,因哥哥丁松筠早他三年來臺灣傳教,因此人稱丁松筠神父為「大丁」神父,弟弟丁松青為「小丁」神父,兩人成為臺灣最出名的神父兄弟檔。為了表彰小丁神父長年對部落無私的奉獻,今年政府特頒發永久居留證──「梅花卡」,但小丁神父一貫的自然平常。
每日神父都會與他的老狗一起散步於清泉老街街道,看到街道的雜亂,神父幽默的說這是「畢卡索設計的」。為了整建老街街道,也為了整建人心,神父開始籌劃為期兩年的創作義賣計劃。
回想46年前的記憶,小丁神父剛到臺灣時,一句中文都不會,甚至連聽都沒聽過「臺灣」。
「剛來臺灣的時候,我想:臺灣怎麼這麼多流氓?因為看到好多的摩托車,比現在還多。當時在我的家鄉,騎摩托車的都是流氓。」這個美麗的誤會,就是神父對臺灣的第一印象。
「還有臭豆腐,我到現在還是不敢吃臭豆腐。」丁神父像個小孩似的做鬼臉,「不過我當時最擔心的問題是,怕來到臺灣後就聽不到美國音樂。」喜歡彈吉他、唱歌的丁神父說:「後來才發現,其實,臺灣和全世界都一樣,唱的都是一樣的美國流行歌曲。」
一個年輕美國青年,懷抱著些許興奮,些許忐忑,踏上遠在13500公里外的島嶼。在蘭嶼待過一年,在清泉部落生活了四十年,今年已七十歲的丁神父,在臺灣,一晃眼,就是一生。
24歲即來台,小丁神父為臺灣奉獻了他的一生。在清泉一晃眼40年,從青年到年老,容貌改變了,不變的是,他仍持續不斷為這塊土地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