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收藏」?網路上的定義:「收藏,是一種對物品搜集、儲存、分類與維護的癖好。」在歷史古今中外,全世界只有人類有收藏的行為出現。為什麼?人到底為何而收藏?

在藝術之中行走近二十個年頭的陸潔民──人生上半場是位電子工程師,下半場投身藝術。從藝術經紀人、畫廊協會秘書長、到臺灣藝術品拍賣官;他經營藝術,更醉心鑑賞與收藏。不限於當代藝術或古董,融合人生歷練與對生命的思考,身為一位資深收藏家,他對收藏的解讀是:「收藏,就是因緣際會碰到了,把玩,推敲,藉著這個過程,去了解文化和藝術。」

藝術品,就是最好的老師

陸潔民鑑賞的眼力,得從他的「逛地攤生涯」說起。當年在邱秉恆老師的引領下,開始逛起光華商圈古董攤,身旁逛攤的還有法國人、美國人:「在老外眼中,這些木雕老神像不只是神像,還是藝術品。」

不過有些攤販為了好賣,會將殘缺的神像後加工補全,外頭再上俗色厚漆,完全遮掩其原有風華。受到邱老師影響,陸潔民同意收藏之餘,應整理木雕神像,還藝術品一個「清白」,回到原本模樣,展現當代的藝術美學。「多少個夜晚,等老婆睡著了,拿出小雕刻刀,一點一點的把漆去掉後,整間屋裡,瀰漫著老木頭的香味……後來光是聞木頭的味道,就知是哪個朝代的東西。」藉由整理的過程,理解材料、體會藝術品的「老、舊、熟、韻」──「老」材料、「舊」雕工;「熟」是整體老化的全面感受;「韻」是審美高度。

「一位文人為了祈求母親健康,手工雕刻的神像,和一個富有老爺請最好的工匠雕的神像,都能從神像中看出端倪。前者充滿真誠拙趣,後者有巧匠精神。」或許對收藏者而言,真正的藝術,唯心而己;和文化藝術的互動交流,正是收藏的魅力之一。否則,再多的金錢,也只是填不滿的空虛。

藉由整理的過程,理解材料、體會藝術品的老舊熟韻:老材料、舊雕工、熟是整體老化的全面感受、韻是審美高度。

陸潔民看琉璃藝術

對藝術頗有心得,曾拜名師趙秀煥學畫的陸潔民,認為藝術都是相通的。他用繪畫比喻琉璃創作:「琉璃的吹製法,在一千多度的高溫下,要快速、準確,一氣呵成,就像寫意畫,一開始難學,但一旦學成以後,易攻;脫蠟鑄造法,一開始以雕刻為主,就像工筆畫學習容易入門,但時間久了,難攻。」所謂「攻」,就是藝術家面對創作的自我突破。

陸潔民在美國時,曾從師工筆畫名師趙秀煥,這幅《紅葉小鳥》為陸潔民臨趙老師畫稿。

工筆畫難,一開始難在於「相」,再者難於不能「死相」,否則匠氣;有了基礎技術後,必須不斷鞭策自己再創造、進步。工匠和藝術,往往一線之隔。「神像最難雕的就是臉,當楊惠姍雕的琉璃觀音法相達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有撫慰人心的力量時,那就是藝術的境界。」

陸老師的一席話,令人想起今年法國藝術聯合會的主席夫人,在楊惠姍的《華冠香花》前,情不自禁落淚時說:「我不懂佛教,但我在楊惠姍的作品裡看到了愛。」或許愛就是人類最需要,也最能撫慰人心的力量。

藝術裡有人生,人生裡有藝術

很多人認為藝術和人生是兩回事,今年已近花甲之年的陸潔民,透過收藏藝術,體悟出一番自己的「收藏人生心法」。人生會影響藝術,而藝術影響人生。陸潔民說:「因為人生不外乎兩件事──無常,和選擇。」

「收藏」,無關乎投資,而是一種樂趣。陸潔民因對木雕佛像的喜愛,大大小小收藏,竟也己有百來尊。

藝術創作者,在面對人生必然的無常的打擊後,如果能正視生命的挑戰,跨越無常的挫折,在創作上,往往將獲得更強烈的創作能量。面對無常和人生一連串不停的選擇,人們需要智慧。智慧來自體會、感受、思考,進而學習判斷做選擇。而藝術可以讓人感知變得敏銳。

遼代 玉雕獵人與狗

聽陸潔民談收藏是一種享受。他出門隨身的小玩意兒,看當天行程決定。晚上要與家人看電影《神鬼獵人》,所以就佩帶遼代小獵人。他說「遼代沒有電鑽,只有砣具,細看約一根手指高的小獵人,帽子、領子、辮子、腰帶、獸皮裙子,狗的姿態、肌肉等細節雕刻無一馬虎,還有最難的臉──很淡定。想像要在森林中生存,腦裡必定充滿各種求生知識。喜歡它,是藉物提醒自己,在紛亂的水泥叢林中,要有自己淡定的生存之道。」

「父母讓孩子學芭蕾、學鋼琴,不是要孩子將來當舞蹈家、音樂家,而是用八大藝術開發孩子智慧,在眼、耳、鼻、舌、身,培養最高級的精神性感受。」鍛鍊出一顆「複雜的頭腦」和無常打交道。有了「複雜的頭腦」後,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不受慾望、貪念干擾,誠實面對自己,做自己喜歡的選擇。

私家款 飛雲齋 明代銅香爐

談到最難忘的收藏品,為此明代香爐。收香爐的藏家,第一要件就是必須完整。此香爐腳被改,腹部有刀痕,底部不是「大明宣年製」,而是「飛雲齋」。但在陸潔民眼裡:爐腳被改,代表主人惜物,捨不得丟;「飛雲齋」與他的生命有連結。飛,是童年到現在的生命奔波;雲,變幻莫測,一如人生滋味;齋,歷史上有飛雲堂、閣、亭,就是沒有齋,剛好拿來做堂號。所有的不完美全成了完美,陸潔民說:「不是人找東西,是東西找人。」

最後,陸潔民引用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表達自己一路以來的學習與哲思:「從以悲劇的態度透入人生的階段,提升到以幽默的態度超越人生的境界」。無常、打擊、挫折,都是為了要讓我們成為更完美的人。

人為什麼要收藏藝術?除了是與歷史文化、藝術對話,最重要的,是人與自己的心靈和人生體會的一種交流與溝通,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採訪編輯/黃惠卿  文/呂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