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扮演著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角色,亦是反應現代生活質感的指標之一,陶瓷豐富的材質與精湛的表現技巧,藉由不斷開創的視覺形式,更在當代工藝設計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在台灣普遍觀念中,工藝給人的印象多侷限於生活實用層面,材質上則是以陶瓷、金屬、竹木、玻璃、纖維,漆藝、皮革等為主;然而,當代陶藝素材的應用,因多元欣賞及異質媒材的發現與應用,逐漸突破暨有的印象和價值觀,更多以扎實的工藝技術為基礎、感性的人文精神為內涵、創造性的表現形式為手段、及應用細緻的包裝行銷手法,揉捻出充滿當代語彙的陶藝創作。

一、匠心精神

在日本文化中所謂的「職人」,便是指傳承手藝、敬重器物的「工匠精神」。「匠人」在日文中寫成「職人」,是對於擁有精湛技藝的工藝師的稱呼,而「職人精神」代表著精益求精、堅韌不拔和守護傳統的情操。因此,「職人」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謂。作為職人最典型的氣質是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於自負的自尊心,認真的工作態度,講究過程與細節,不厭其煩且樂此不疲,只求做到完美、再完美。近年來台灣新世代崛起的陶藝家,積極地在世界各地展露佳績,正因為勇於接受挑戰,秉持著「匠心精神」,對於精巧的作工與手藝有著極高的執著,對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力求盡善盡美,並以製作出優質的作品而驕傲,這份用心態度,使消費者開始逐漸尊重作家手工的價值。近年來尤其在手工陶瓷茶具的體現尤其鮮明,台灣隨著茶文化的興盛,帶動茶具組的創新,累積了相當多實力派的壺藝創作者,也為傳統陶藝開創新局,在亞洲各國間可說是獨樹一格。(圖1, 2)

圖1. 鞏文宜_壺爐_2015

圖2_李金生_飄動

二、台灣當代工藝再進化

筆者專注於陶瓷工藝創作逾二十年,同時致力於教學與研究工作,針對當代工藝發展之進化過程,彙整以下五點觀照:(一)從過去以物品為中心注重使用層面之訴求(use),進階到以人為中心,亦即使用者(user)訴求,再演進到以素材本質為核心(material)。(二)從以前強調機能導向(function),隨著生活品質提升,進而提升物件的美感層次(beauty),接著更進一步追求幸福感(feeling)的需求。(三)早期的生活較簡樸,人的想法較單純,凡事只求夠用就好(enough for life),然而現代人追求的不僅要好一些生活品質(better life),更要享受生活中的愉悅(enjoy life)。(四)因工業化的變革,早期的工廠大量機械化的量產過程(machine-made),雖然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但卻一成不變缺法創意,使得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追求特色與質感,認同手作的價值(hand-made),以人性的溫度取代機械的冰冷,是觸動使用人心靈感質的重要媒介(touch heart)。(五)從追求量化的數字產出規模(quantity),轉而追求質化的良善率(quality),接著又演近到單件的個性化(individualize),即個人特色的彰顯(表1)。綜合以上五點觀察,恰好與北歐提倡的「心工藝運動」(mind craft)相呼應,當藝術﹑設計﹑工藝混融後的『新手作』正是一種全球的趨勢。簡單來說,頂尖手工+尊重素材+原創概念=追求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的方式。文明的進步,源於工藝價值!

表1:進化中的台灣當代工藝(梁家豪整理)

  •  

使    用 → 使 用 者 → 材質本位

 use    →   user   → Material

  •  

機    能 → 美    感 → 幸 福 感

Function  →  Beauty  → Feeling

 

  •  

 

夠用就好 →  生活好些 →享受生活

Enough for life→Better life→Enjoy life

 

  •  

機    械   → 手    作 → 觸動心靈

Machine-madeHand-madeTouch heart

 

  •  

量    化 → 質    化 → 個 性 化

Quantity  Quality  Individualize

 

三、新世代陶藝表現之趨勢

以下筆者從近四年的國際陶藝交流展與陶瓷雙年展之作品內容,進行觀察、分析與詮釋,大致歸納以下五點:

(一)容器美學的推崇與衍繹

觀察陶瓷歷史的發展過程一直是以容器為主要的形式存在著,也可以說陶瓷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的文化史。從工藝美術的角度看陶藝,功能性與造型性從來都是密切統一的。

日本民藝運動除了肯定容器在陶藝發展中的價值與地位,並推崇陶藝在「用」與「美」之意義外,今日的新世代創作者更積極嘗試從容器的概念尋找陶瓷藝術的發展脈絡及未來可能的走向,破除「實用」的意義,將具體的容器造形帶往抽象的造型藝術,追求藝術表現的純粹性,以扎實的工藝技法為基礎、感性的人文精神為內涵、及創造性的表現形式為手段,揉捻出充滿當代語彙的陶藝創作(圖3, 4)。

圖3. 楊梓_痕跡_2016

圖4. 蔡旻城_1 8瓣_2016

這些新世代的創作都依舊建構在以容器本質為出發的陶藝傳統,但也勇敢的顛覆容器舊有的功能性侷限,向更為寬廣的創作途徑推衍。正因為陶藝擁有在生活、文化、美術、工藝與設計之間長久不可分割的重要的位置,使這門獨特的藝術得以活躍於當代藝術之林。

(二)跨域結合與多元價值

當代陶藝的表現呈現出多元活潑的面貌,模糊的界線跟隨著是混合技術的表現。跨域結合的概念不僅是以開放的態度融合創作與設計的思維,更強調打破手工、模具和科技之間壁壘分明的情況,並且接納異質媒材的應用。新世代的陶藝創作,不再顧忌媒材特質、功能性或消費市場,重點在挑戰跨域結合的表現內涵。在普遍的做陶觀念中,陶瓷多侷限於現有的成形、裝飾與燒成技術上;然而,設計思維或科技應用,因跨越技術和受到多元欣賞的肯定,逐漸突破既有的印象和價值觀。

近年來全球的陶藝發展正透過數位媒材的運用而與更廣泛的藝術領域相銜接,科技的滲透更是現代社會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藝術家們藉此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新的題材及藝術表現形式,以求與科技、文化和藝術同步發展,展現出不分形態及區域的創作活力。許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過去跟陶藝沒有關聯,現在開始意識到以往認為獨立的論述正在與陶藝融合,特別當陶藝展望新領域並備受矚目時,使其在美術上的地位更顯得重要(圖5, 6)。

圖5. 杜麗西_陶瓷飾品_2016

圖6. 陳高登_東西韻味_鋦瓷_2012

(三)重視材質特色的發掘

在當代陶藝的發展中,悠久的陶瓷歷史是闡述陶瓷材料美感的最佳印證;影響亞洲民族對材質使用的態度,絕對不僅存在於傳達理念的層次,而是在材料選擇過程中,對於材料了解與溝通的一種等性對話,創作者最終和材質共同完成藝術創作的工作。觀看當代藝術表現,任何質材都可能作為創作的素材;然而,就陶藝創作而言,以材質為優先的前提下,黏土必為優先材料,所以質材的選擇是被指定的,從許多陶藝家的作品例子可見,黏土是他們的主要材料。

充分顯現材質本來的屬性,在形象塑造和精神表現上以不改變材質特徵為界線,這種情況可稱為質材的本位呈現,傾向尊重及肯定材質自身的價值,而本位呈現並不是材質純自然的實際存在,而是經過純化、強化和特徵化的過程產生出來,是選擇和創造的結果。陶瓷是當代藝術中的一個領域,也是一種整合特有素材、技法與過程的藝術形式,這樣的整合工程為藝術的表現提供了實踐的可能。換言之,陶瓷美學特性的開展端視對質材極限的發揮,這是主要也是唯一區別陶瓷與其它當代藝術領域的因素(圖7, 8)。

圖7. 楊家佳_與之共存的方式_2015

圖8. 吳育霈_土與釉系列_2015

(四)陶瓷複數與空間裝置

陶藝介於美術與工藝之間的評論已延燒了數十載,倒是陶瓷複數與裝置在當下的藝術氛圍中算是一個新主題。觀察近四年「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的作品,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作品的表現內容、規模或數量皆比以往更加突破,「複數」在近年的國際交流展覽裡已成為陶藝創作中一項主要的表現形式;而「裝置」這個較常見於美術創作裡的用語,如今在陶藝領域也被廣泛表現,為特定創作區塊提供定位與界定。雖然,採取複數或裝置形式表現的新銳藝術家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關於這方面的論述與介紹仍然不多。

「複數」不同於「重複」,「陶瓷裝置」不等於「裝置藝術」。觀察近年的國際陶藝展賽,發現到美術館或博物館參觀的民眾開始習慣面對「周邊」的藝術,沒有展台、沒有框架,所有的配置皆是為了讓作品得以在空間中施展或占據,這也使得空間知覺因觀者的存在而被彰顯。今日的陶瓷創作,以多樣性的複數形式表現之作品例子比以往增加許多,加重了陶瓷物件在概念上表現的潛力,作品自身存在的價值超越作品的意義,也可以說「複數」已經成為陶瓷創作上的重要形式;然而,複數形態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但也可能遭致視覺上的厭煩,如何拿捏恰到好處考驗著創作者的敏銳度。「陶藝裝置」不同於一般的藝術裝置,因為陶藝裝置是在工藝的脈絡下發展的,所謂的「裝置」,意謂著比設置一場展覽更具特定的意義,引領觀眾去經驗一個具有想法與目的性的展出(圖9, 10)。

圖9.王怡惠_Herstory_ 2011

圖10. 梁家豪_過渡空間系_2012

(五)體現個人與所處環境的感知

陶瓷扮演著人類文明的重要角色,豐富的表現技巧,與不斷開創的藝術形式,使它在當代藝術中佔有一席之地。由於黏土被視為一種長期與社會文化密不可分的創作材質,不論是人為或自然的外在環境總會激勵創作者打破慣例,面對社會及生活多方面的問題。黏土也被視為一種創作工具,藉此表露藝術家對於生活周遭事務的思考與情緒反應。藝術家在創作時,利用黏土與外部連結,對生命經驗、文化、政治、經濟、社會與生活等議題提出個人的見解與主張,在這脈絡下,記憶、物質、消費、環境、戰爭、權力、性別、道德、文化認同等,皆視為創作的題材。創作者藉由作品體現個人創作的態度及對陶藝觀點的詮釋;此外,除了強調作品的內容、再現與圖像,新世代陶藝創作者並渴望以一種迄今尚未展現的手法,加深創作者、作品與所處環境的鏈結(圖11, 12)。

圖11.彭紹翔_嬰兒意像_2016

圖12. 林文萱_送給7歲的自己_2015

四、結論

陶藝雖然是一項古老的工藝製作,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卻能推陳出新,展現不同的新風貌,台灣的陶藝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實用器物轉成藝術表現,也須要不斷追求創新,雖然歴經近一甲子的台灣陶藝教育己建立基礎,但仍然必須因應時代的演進而持續努力,除了學校的陶藝教育要持續突破與提升外,形塑成熟的社會環境也相當重要。如此,從學校培養出來的新一代陶藝人才,才能源源不絕投入陶藝創作行列,讓己經興起的台灣陶藝,能持續而穩健地發展。

當代陶藝的未來趨勢,不再顧忌傳統、功能性或消費市場,重點在於挑戰新技術、新形式、新題材,運用創意設計將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經由創作者紮實而專業訓練下的一雙巧手,創作出一件件令人驚艷的優質作品。每一位陶藝職人都有其心中的創作觀,用材料與全新的創作手法,展現對於新時代的認同,並跳脫單一的思維框架,從不同的角度豐富當代陶藝的可能性,不論從雕塑性出發,或是從材質特質開發,皆持續以他們對陶藝創作的執著、熱情,感染著每位關心、熱愛陶瓷藝術的觀眾。

 

》文/ 梁家豪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所副教授 (文章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