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琉璃工房編輯部

 

「如果兩個陌生人在街頭擦身而過,衣服意外拂過,代表他們經過八千次因緣輪迴。
如果一對佳偶能夠結婚,那是經過了八千世,穿越八千層的因緣,才能到彼此身邊。」

——出自電影《之前的我們》

 

通訊軟體普及之後,人與人之間能夠連結的機率,比以往更加唾手可得,
知名的社會學理論「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曾提到世界上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僅需要少數的中介人(大約6位),就能與對方產生連結。
網路上隨手滑過的一張臉孔,可能就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這樣聽起來,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有關係,是嗎?



然而,我們雖然能輕易與他人建立聯繫,這些聯繫的質量卻往往參差不齊。

不信的話,現在就打開LINE,瀏覽一下裡面的聊天紀錄。
你看到多少沒被點開的訊息?(而且點開後可能也不會仔細閱讀)多少個棄置的群組?
(有些甚至還會忘記當初建立的原因)當然,還有那些機器人郵件以及死纏爛打的廣告訊息。

這時,再回頭細細閱讀那些家人與朋友的訊息,即便只是雞毛蒜皮的日常,或是簡單的寒暄,
它們在心中佔據的份量明顯和前述無關痛癢的「連結」不同。


前陣子,看到加拿大韓裔導演席琳·宋(Celine Song)執導的作品,不禁讓人覺得「緣分」真是神奇的東西。
緣分,是對人與人之間交會的一份理解,人際網路越來越繁複的現代社會,更顯它的浪漫。
這套無人能參透的神祕機制,似乎在東方文化中無所不在,
文學以及影視作品中,更經常將緣分具象化成絲線,
千絲萬縷地纏繞:大部分是萍水相逢,有時候,則是悠長的牽掛。

 

圖片:LIULI 金玉和合

 

交換每一天的故事,是人們維繫關係的方式之一,延續緣分,有時順其自然,有時又需要悉心照料。
人們渴望連結,並不只是想要語言的交換,而是更深刻的陪伴。

就如同LINE的slogan:「始終陪伴在你身旁。」在連結世界的同時,其實更想讓人感受到陪伴的溫度。
這些連結,就像是一件又一件琉璃藝術品,
在經過無數人心血的錘鍊、燒製、打磨後,成為一個企圖抓住「永恆」的象徵物;
當我們想到琉璃時,除了它的「易碎」,也能直接感受到藝術品與人之間無可取代的「關係」,
再透過晶瑩的琉璃,將這一份「關係」,傳遞給其他人。

或許,語言和訊息的本質是脆弱的,在偌大的訊息之海中,又太過容易被時間沖刷侵蝕,
但是,那些因為語言而在心中點燃的亮光與力量,
不總是一直在提醒我們——世界很大,但你永遠不孤單!

 

 

 

「→ 加入官方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