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應該要……

葡萄酒近年來,從上流社會宴席,逐漸走入日常生活,致始各式聚會無酒不歡。無論是優雅的社交場合,或三五好友的談心時刻,紅酒,嚴然己成為一種社交話題,餐桌新寵,甚至是個人品味的象徵。

「不過,好歸好,終歸是舶來品。」有人說。「舶來品」,意思是進口的,外來的東西。其實不然,細究起來,葡萄酒在中國的歷史遠超我們的想像。

手持葡萄酒的侍女 唐 永泰公主陵壁畫 乾陵博物館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唐代王翰的《涼州詞》,不是已經在說葡萄美酒了嗎?當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要說葡萄酒,得先從從葡萄說起。葡萄是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已有6700萬年的歷史。從分類學上講,葡萄可分為三個種群:歐洲種、亞洲種和美洲種,其中亞洲種群主要分佈在中國。

《詩經》的《豳風.七月》寫到:「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穫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這「薁」(ㄩˋ)就是一種原產中國的野葡萄。「六月食鬱及薁」意思是:「到了六月份,就可以吃棠棣和野葡萄了」,可見最晚在西周時期,老祖宗們已經開始懂得品嚐葡萄了。

不過今天我們習慣上談論的葡萄酒用的葡萄,卻是歐洲葡萄(vitis vinifera),也是歐洲種群經過冰川期後唯一倖存的葡萄種。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證據,中國引進歐洲葡萄可以追溯到戰國中期。在新疆的尼雅遺址,陸續發現了葡萄種植園遺址、葡萄紋的飾物、容器及葡萄籽實物。經分析,這些葡萄就是從中亞傳過來的歐洲種葡萄。

後來,張騫出使西域,又帶回了葡萄酒的釀制技術。據說這種來自西域的美味深得漢武帝的青睞。前人種葡萄,後人享美酒。於是後來有了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有了李白的「一日須傾三百杯」,有了白居易的「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葡萄」,有了陸遊的「淺傾西國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

再後來,西域等葡萄的主產區陸續伊斯蘭化,因為穆斯林禁酒,這種葡萄酒就沒有像黃酒和白酒那樣在中原廣泛傳播開來,於是漸漸成了稀罕物。因此今天的我們看到葡萄酒,難免以為是西方的「舶來品」。

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 唐 陝西博物館藏 以和闐白玉雕琢而成的玉杯,在月光、燭光搖曳下,成了詩人筆下浪漫的夜光杯。

夜光杯

說完葡萄酒,再說說夜光杯。

據「周穆王時,西戎獻玉杯,光照一室。」因此得名「夜光杯」。「夜光杯」是在夜晚發光的杯子嗎?

在自然界有些礦石,比如含有放射性雜質的瑩石,可以在夜晚激發出螢光。但這類礦石通常質脆易碎且怕酸,不適合盛酒。更可能的情況是,夜光杯的「夜光」並不是說「自發光」,而是因杯體通透而折射的光。從這個角度說,有很多材料都有可能。「玉出昆岡」,中國自古多產玉,以玉琢杯也是自然。當月光、燈光的光輝透過杯壁與酒色相互輝耀時,可呈現出如月光流曳的光彩。

籠式杯 Cage cup 約西元4世紀 古羅馬 慕尼黑州立文物博物館藏 1844年於德國科隆被發現。

鏤空玻璃的技術顯示,人類在西元400年時,已擁有先進玻璃製造技術。

還有一種可能,玻璃(古稱琉璃或璆琳)在古代非常珍貴,價比金珠,尤以古羅馬(大秦)與中亞諸地所產最優。其材質明澈通透,也適合表現葡萄酒的流光溢彩。而來自西部的「西戎」進獻玻璃酒杯,似也自然。

美酒需配美器,陸機在《飲酒樂》中說:「葡萄四時勞醇,琉璃千鐘舊賓」,玉杯、瑪瑙杯、翡翠杯、水晶杯,味醇色釅的葡萄酒,歷史給出的最佳搭檔似乎還是玻璃杯。

不過,古代的玻璃器留存到現在實在不多,想要一睹芳顏,大英博物館值得推薦。或者,再親切一些,讓東方的飲酒文化,重新回到生活裡面。

當代:琉璃工房《月影搖》

琉璃工房的酒杯《月影搖》,思千古之幽情,充分體現東方人對葡萄酒的獨到理解。

琉璃工房《月影搖》

杯腳紋飾,源自商周青銅彝器上的饕餮紋,商周時期的紋飾特點,造型神秘,大膽,詭譎。重複,對稱,幾何,神秘主義,甚至與千年後西方的art deco風格有幾分神似。

虎耳方鼎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擁有深厚千年文化的東方人,理應用自己的美學來設計屬於自己的酒杯。以杯盛滿的,不僅是千古詩情,更是穿越古今的有情相輝,與朋友碰杯,響亮當下生命交會的17秒,那一聲輕脆響亮,是慶祝,是分享,更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共鳴天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