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2年《後宮·甄嬛傳》熱播,本就熱度不減的後宮古裝連續劇更是掀起了一個不小的高潮。劇中後宮嬪妃們的精緻華服與奢華首飾即是吸睛的亮點之一,很多古裝劇迷們更是迷上了劇中的點翠首飾。本文帶讀者走進神秘奢華的點翠首飾,瀏覽其中精妙。

繁複工藝,取材天然翠羽

數千年以來,點翠飾品一直是貴族女子們裝點儀容時最重要的華貴頭面。「滿頭翠珠,遍體綾羅」,這是中國古代詩歌之中對美人的讚頌。那些閃耀在絕代佳人們髮間鬢側、流麗奪目的珠「翠」,其實是指點翠,一種將隨形修剪的翠鳥羽毛精心黏貼在金銀花絲鑲嵌底托上的珠寶製作手工工藝。

點翠工藝十分複雜,點翠匠收集翠鳥背尾和翅尖上的亮藍色羽毛,精心黏貼在金銀鑲嵌底托上。

點翠首飾之所以珍貴,一方面在於鑲嵌翠羽的金屬底托,依託於繁複的花絲鑲嵌工藝。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毛憲民教授,在對清代後宮服飾研究的文章中描述了點翠髮簪的製作過程:「先用金銀製成特定形體的簪架,簪架周圍高出一圈,中間凹陷的部分粘貼羽毛,它是用翠、烏、藍、紫色羽毛絨,古稱『點翠』。鳥羽色澤鮮豔,再配上一圈『金邊』,或在金邊上鑲嵌翡翠、珍珠、碧璽、珊瑚等其他寶石等珍貴材料,再飾以美滿的吉祥圖案。」製作點翠雖用膠,但不透膠,翠羽本身乾燥後,再不怕水浸雨淋,經久不褪色。

另一方面更在於翠羽稀少難得。點翠首飾上藍色的翠羽皆取材於翠鳥。在古代翠鳥也叫翡翠鳥,其背尾和雙翼都長著亮藍色且略泛螢光的羽毛,在不同的光線下可呈現出不同色澤,光彩奪目、富於變化。製作點翠首飾首先需要收集翠羽,然後才是承造翠活。清代宮中內務府的「皮庫」負責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銀庫」設有點翠匠3名,專門承造宮中的「翠活計」。翠鳥身軀嬌小,能夠用作點翠首飾的那些柔細鮮豔的亮藍色羽毛僅長在翅尖與鳥尾。製作點翠之時,一般只在翠鳥身上取大約28根羽毛,而且必須「活取」。左右翅膀上各10根(行話稱「大條」)、尾部羽毛8根(行話稱「尾條」),且病死的翠鳥因其羽毛色澤灰暗(行話稱「暗條」),所以一般不被取用。因為翠鳥一旦生病或死亡,其羽毛便會喪失魅影般的光澤。如此算來,一支小小的點翠金簪,或許就要用上數隻乃至數十隻翠鳥的羽毛。

銀鍍金嵌珠寶蝴蝶簪。此簪工藝細膩,蝶翅為金托點翠 ,造型生動,彩蝶似翩翩起舞。

點翠的羽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其中尤以翠藍色為佳。根據工藝的不同,點翠還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若使用了其他色澤的翠鳥羽或者相近的孔雀羽,製成的點翠則稱「花翠」,相對價值較低。

淵源溯古,富貴身世變換

在古代,女子的首飾大多由素金、素銀搭配珍珠、寶玉石製成,雖物料貴重難得,但由於工藝水準限制,首飾的顏色相對單調灰暗。於是鮮豔奪目的翠鳥羽毛便登上了歷史舞臺。上古時期的皇后公主們將翠鳥的羽毛插在髮髻上。自戰國起,首飾工匠們已經開始將甄選的翠鳥羽毛,沿著紋理剪切成型,細細貼在金銀首飾上。到了唐代,皇室衣冠儀制裏,點翠已成為帝后官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背有彩羽日翡翠」是春秋時期《禽經》中的文字,這是最早有關點翠首飾的記載。晉代學者張華對《禽經》作注解釋:翡翠「狀如媽鵲,而色正碧,鮮縟可愛,飲啄於澄瀾洄淵之側,尤惜其羽,日濯于水中。今王公之家以為婦人首飾,其羽值千金。」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這個「買櫝還珠」的經典故事說的是楚人以珠玉、玫瑰、翠羽來裝飾珠匣,使得匣子的價值勝過了匣內的珍珠。宋朝時期,點翠在宮廷已有所應用,但在民間尚屬十分稀罕。

清代皇后戴用的金嵌珠寶二龍戲珠鈿口。二龍以點翠朵雲鑲邊,中間火珠以紅寶石為飾。

到了清朝時期,點翠仍為宮廷富豪之奢物,發展到清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在故宮博物院珍存的清代首飾中,最精美的當首推點翠頭飾。台北故宮至今還珍藏有后妃們佩戴的點翠嵌珠寶頭簪、耳挖簪、嵌紅寶石鈿花及銀鍍金點翠步搖等。清代的貴婦們以滿頭珠翠顯示家室富足顯赫,到了民初,點翠便在民間流行,婦女無不以擁有點翠首飾為榮,外國在華的華人,對點翠工藝非常感興趣並大量收購。

到了近代,由於翠鳥羽毛越來越珍貴稀有,取得不易,點翠技藝遂伴隨著翠鳥日漸淡出歷史,封存在中國傳統首飾手工藝的珍貴寶匣中。

 

》文/ 宮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