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艾米爾.加萊(Émile Gallé)的父親與母親,一個陶藝匠,一個家業經營鏡子工廠。加萊父親著重新設計,將原本平庸無奇的陶器,繪上獨特的裝飾圖形,或將花瓶口改良成花瓣形狀。連妻子的家業鏡子工廠,也加設琉璃部分,生產美麗琉璃器具。
十九世紀中,那是一個文化氣息沉悶的歐洲,一個被工業革命衝擊、手工藝逐漸勢微的年代。在這樣的氛圍中,1846年5月4日,艾米爾.加萊誕生了。座落法國巴黎東邊,一個風光明媚的郊外小鄉村南錫(Nancy)。一個法國平凡鄉村的陶匠之子。
自然景觀絕佳的南錫,讓加萊自小便喜愛大自然花草、昆蟲鳥類。新舊時代交替、工業與手工藝交錯的年代,加萊父親相當重視加萊的「思想」教育:他希望加萊不止是一位擁有「技術」的工匠。而加萊本人也相當喜愛文學,醉心創作。在加萊16歲時,父親更將他遠送德國的威瑪留學。當時的威瑪在文化與藝術方面,具有一定地位。學成返國後,加萊全心投入琉璃與陶器家業中。一代藝術大師雛形,已然可現。
幾乎熟稔所有玻璃技法的加萊,在1878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作品因其細膩、獨特創新,轟動巴黎,囊括四項大獎,大放異彩。一時之間,上流社會追捧,訂單雪花般飛來。
與日本畫家高島北海的互動交流,更讓加萊在創作上遇到知音。日本人看待「花草蟲鳥」,自有其象徵意義。黑蝴蝶暗示死亡與新生;蜜蜂是大自然的循環不已;渺小的蜉蝣是生命的短暫與美好。這樣充滿詩意、哲學的思考與創作方式,與加萊一直以來,想藉由琉璃創作想表達的意念不謀而合。難怪今日,日本成為加萊作品收藏大國。
1889年,二度參加萬國博覽會,加萊再度獲得成功聲望,成了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代表人物之一。這時是他的事業顛峰期。但技巧愈複雜、難度愈高,愈不可能工業化大量生產,於是,商業與藝術拉扯之間,以及長期試驗釉藥、酸洗,與多種強性酸腐化學藥劑長期相處下,加萊的健康開始出現狀況。1894發生的「德雷福斯事件」,更加速悲劇形成。加萊堅信沒有什麼比公平正義更重要,因此不顧對抗政府所帶來的風險,聲援德雷福斯。原本對加萊的美麗花瓶推崇倍至的王公貴族們,瞬間集體轉向。訂單驟減,工廠的經營,與理念堅持的正義,成了一座永無休止、擺盪不休的天秤。
1900年,三度參加萬國博覽會,也是最後一次。加萊作品一改過去明亮氛圍,轉而黑暗、沉重。相對當時種種社會氛圍下,人們對「黑暗」風格的加萊並無讚賞。但今日用現代藝術眼光重新看待1900年代的加萊作品,他刻意擺脫「完美」的設計,掙脫「功能」束縛,毫無功能性,充滿奇特的造型及詭異的色彩,令人感受到強烈飽滿的激烈情緒,此時期的加萊創作,極具個人藝術創作象徵意義。
在好友畢別斯可王妃與父親接連過世,生理與心理俱疲之下,加萊人生最後幾年,全力投入創作,燃燒殆盡後,於1904年9月23日與世長辭,享年58歲。
隨著加萊逝世,新藝術運動,煙消雲散。
About
Brand Story
Our Values
Our Team
Help
FAQ
Delivery & Shipping
Payment
Return Policy
Terms & Conditions
Anti-Fraud Statement
Copyright© 2024 LI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