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演講者/張毅

今年是琉璃工房28年,要我們兩個人談什麼佛法,其實是很奇怪的。因為我們兩人懂什麼佛法?一個電影演員,在電影十一年,一個導演,跟佛法好像很遙遠,但更遙遠的是,惠姍從小在一個天主教家庭長大,而我自己全家都是基督徒。

28年的琉璃工房,走到了全世界,無論面對什麼語言的採訪,第一個問題永遠是面對:「為何從一個演員變成做琉璃?」

我們總結一個字:不安。

走過生命中種種的不安,張毅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社會,甚至人心,最需要的一種穩定的力量。

跨越生命裡的不安

 一個演員,在11年當中,拍了124部電影,最密集的時候,一年拍22部電影。還滿可怕的經驗。這些過去和惠姍有什麼影響?我想每個演員都知道,表演生命是很有限的,要有好的團隊、劇本、資金,很多的問題。惠姍有惠姍的壓力,我有我的不安。

最後我們選擇了琉璃工房,其實不光是只有電影的問題,還有更多的問題。例如:生死。將近三十年當中,我經歷三次,和心臟、腎臟相關的手術,每次躺在那裡都會覺得,你不一定會再醒過來。

一個人如果經歷過這樣的事,無論你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徒,你會想問:為什麼?今天這個社會是什麼?我們活在這裡,我跟每一個人的關係又是什麼?

生,老,病,死,貪,嗔,痴,慢,疑的這些不安挫折,活著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安?這些問題愈來愈多,也愈來愈迫切。

例如:911事件,ISIS恐怖攻擊、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村上春樹為了日本地鐵毒氣案,寫了一本書。他說因為身為一個文學家,他想了解為什麼。我認為臺灣應該做一樣的事,我們該去問,我們用什麼樣的社會教育,讓我們的社會, 出現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這樣的案子。從社會教育的角度看,據說警方搜查到他的住處,裡面只有一部電腦,每天打電動玩具。他和這個社會根本沒有關係。

我們這樣的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人?

如果琉璃可以做成佛像,我們希望有一天看到佛像「身如琉璃,內外明徹」

人心,是文化形成的關鍵

Harrison Huntington,在文化文明趨勢裡,他是一個重要的學者。他在他的一本《為什麼文化很重要》書裡討論,文化到底是什麼?

他說:1960年,曾看過兩個國家發展,一個是南非的迦納共和國,另一個是現在的南韓。以他當時的評估,這兩個國家的基本的生存條件是一樣的。靠一點點的外銷,賺取一點點的外匯。但40年過去,今天的迦納共和國還是迦納共和國,但南韓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我們在所有的社會發展跡象裡,甚至是從人類文明形成的角度裡面,沒有別的理由,只有文化兩個字。

文化是什麼?

Michael Porter說:「文化是一種態度,文化是內心的價值,文化是信仰。」如果我們把態度、內心的價值、信仰,做一個綜合性的串連──那就是「人心」。文化是形成「人心」最重要的關鍵。

假如這是文化的功能,琉璃工房在28年前,我們那時候不敢那麼誇大的說:我們喜歡創意,喜歡跟文化相關的事情。我們不敢說的一件事情是:我們希望做一件事情是跟這個社會的未來有關。

1987年我們開始的時候,三年半,我們把惠姍所有拍電影的房子,通通燒光了。燒光了不算,還把惠姍爸爸的房子、姊姊的、哥哥的房子抵押。

後來,朋友給了一本《藥師經》,裡面寫道:「身如琉璃,內外明徹。」這不就是人生裡面很重要的境界嗎?從那時候開始,惠姍的所有的創作裡面,佛像變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如果琉璃可以做成佛像,我們希望有一天看到佛像「身如琉璃,內外明徹」。你突然知道,只要天天想著,我在雕塑,希望這個將來是身如琉璃,內外明徹,你只要想著這個觀念,那個佛像還沒有出來,某一個程度,就已經有了心安。

你突然知道,一個人往前走,心是最重要的。

張毅時而幽默,時而嚴肅的演講內容,讓聽眾們聽的如痴如醉。

悲憫是生命裡的一種必須

有一個網站叫TED,在裡面輸入「BUDDHA」,會發現很多外國人在談佛教,他們最常用的字是「悲憫」。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愈來愈覺得,有些事情,愈來愈明白。

我們兩個搞電影的,一路走到今天,我們到底知道了什麼?

我們慢慢知道,琉璃工房為什麼存在?琉璃,它就是一個材質,不能吃,不能穿,也不住在裡面,要它做什麼?

但當它是跟人心有關,我們就突然知道,材質只是一個媒介,每一個作品都要能夠表達某一種情感,而那個情感我們真的希望是「有益人心」。

星雲大師在1957年,就已看清楚這件事。成立佛光山的第一天就說:「用文化來弘法。」

如果當代的佛法就是文化,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文化,文化不是藝術,不是只限制於某一種創作的形式,而是前面說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心裡的價值,文化是一個信仰,這個信仰不一定是那個宗教的信仰,那個信仰是存在於人心當中的「向善」。如此而已。

假如這個叫當代的佛法,28年走過去,我突然終於知道:「喔,琉璃工房原來是一種佛法。」

我們常常問,這個時代不管怎麼樣混亂、不管怎麼樣的仇恨,時代的答案是什麼?

演講獲得聽眾廣大迴響,粉絲們熱情排隊簽名

慈悲,真的是唯一的答案

不止我們如此認為,而是全世界的焦慮,不管是用佛教的、社會的觀念,都用「悲憫」。

如果慈悲是唯一的答案,我覺得對於我們兩人而言,突然明白,雖然兩人是佛法的門外漢,但這一路走來,我們終於有一點小小的心得。